


頸部肌張力異常/ 斜頸
Cervical Dystonia
何謂頸部肌張力異常/不全/障礙?
頸部肌張力異常,也稱為痙攣性斜頸或斜頸,是局部肌張力異常中最常見的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和大腦功能的異常,導致患者的頸部肌肉不自主地收縮,使得頭部扭轉或歪向一側。造成斜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與遺傳或其他疾病、藥物有關。撇除新生兒的先天性斜頸,本網頁主要探討的是後天性、原因不明的原發性頸部肌張力異常,它可能出現在任何年紀,但一般好發於中年人,尤其以40-50歲之間最為常見,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依據痙攣的方向,頸部肌張力異常主要分為四種:前向斜頸、後向斜頸、側向斜頸以及最常見臉轉向一側的斜頸。僅有少數患者呈現單一方向的痙攣,多數患者的症狀往往會結合不同的方向,例如:斜頸加上後向斜頸。頸部肌張力異常的痙攣可能是間歇性或是持續性的,前者會使頭部呈現出陣發性不自主運動(晃動或震顫),後者則會導致頭頸部呈現持續性的異常姿勢。
由於頸部肌肉持續痙攣或神經受到擠壓,許多患者在頸部、肩膀或背部出現疼痛,疼痛的程度依據個體而變化;有些患者只有輕微疼痛,有些患者的疼痛相當劇烈,或是變為慢性疼痛,需要透過治療來減緩疼痛。這樣的疼痛對於患者的生活品質有極大的影響,為了因應肌肉持續的收縮和疼痛,患者通常會感到相當疲勞。頸部肌肉過度活躍也可能導致患者的姿勢受到影響,連帶使得其他未直接受肌張力異常影響的肌肉疼痛和僵硬。
頸部肌張力異常的症狀呈現相當複雜,除了頸部本身就依痙攣方向分為四種類型之外,許多患者受影響的部位並不侷限於頸部,還會結合其他身體部位的症狀,像是口頜部、臉部、上肢肌張力異常或眼瞼痙攣、聲帶痙攣等。症狀紛雜和極為個人化的呈現方式,很容易讓患者感到沮喪和無所適從。
頸部肌張力異常不只在生理上影響患者,心理狀態、社交活動和日常生活都可能受到衝擊。由於頭部位置異常,導致視線和空間距離的拿捏受到限制,患者可能無法正常行走、維持日常生活和工作。異常姿勢和頭部不自主的晃動,也會讓患者對於社交活動裹足不前。情緒低落、焦慮、疲勞,再加上疼痛及身體不適,反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讓斜頸的症狀更為加劇。
頸部肌張力異常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在介紹頸部肌張力異常的不同形式之前,先釐清『斜頸』(Torticollis)這個名詞的定義和用法。『斜頸』源自拉丁文 tortus,意思是扭曲,以及 collum,意思是脖子。一般來說,頸部肌張力異常也通稱為斜頸,這兩個名稱經常互換使用,但它們並不完全相同。『斜頸』,也稱為歪脖子,意指頭部旋轉和傾斜到異常角度的頸部扭曲;它可能由各種原因引起,包括肌肉問題、損傷、感染或神經系統疾病 。『頸部肌張力異常』則專指神經性的頸部動作障礙,因此必須排除其他可能引發斜頸的原因。『斜頸』是描述頸部扭曲的通用術語,而『頸部肌張力異常』則是更為具體的診斷。
雖然斜頸和頸部肌張力異常經常混用,但它們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區別。『斜頸』可以是頸部肌張力異常的症狀之一,但並非所有斜頸都是頸部肌張力異常。例如,有些嬰兒出生時患有先天性肌肉斜頸,這是由於頸部肌肉縮短造成的,但這與成人中常見的頸部肌張力異常不同 。在頸部肌張力異常的範疇中,斜頸也用於專指臉轉向一側的痙攣形式,接下來,我們將會進一步介紹頸部肌張力異常的各種形式。
斜頸 Torticollis
下巴轉向肩膀
在所有頸部肌張力異常形式中,斜頸是最常見的一種。由於一側的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功能不佳,因而導致頭頸部出現扭轉。下巴和鼻子轉向身體一側的肩膀,頭部可能持續卡在一個位置(持續性痙攣),或是間歇性地來回轉動(間歇性痙攣),又或是出現持續的震顫。相較於其他幾種形式的頸部肌張力異常,斜頸單獨出現的機率較高,但它也可能結合後向斜頸 、前向斜頸和側向斜頸共同出現。
側向斜頸 Laterocollis
耳朵靠向肩膀
側向斜頸常伴隨其他形式的頸部肌張力異常,單純的側向斜頸較為少見。單純的側向斜頸,頭部僅向一側傾斜,而不會出現前傾的動作;若頭部出現前傾,則通常合併其他形式的頸部肌張力異常。
後向斜頸 Retrocollis
下巴垂直抬高
後向斜頸較少單獨發生,常與其他類型的頸部肌張力異常結合出現。患者可能同時呈現兩種或三種形式的肌張力異常,例如:後向斜頸合併側向斜頸、後向斜頸合併前向斜頸,或後向斜頸合併其他形式的斜頸。值得注意的是,多數頸部肌張力異常都始於後向斜頸,患者可能在數週後才發展出其他形式的頸部肌張力異常。患者可能持續呈現頭部後仰的姿勢,也可能出現陣發性垂直頭部抽搐,強度依個體而有所不同。
前向斜頸 Anterocollis
下巴垂直向下
在所有頸部肌張力異常中,前向斜頸發生率是最低的,它通常伴隨其他形式的頸部肌張力異常,但也可能單獨出現。頸部肌肉過度收縮,再加上背部肌肉過於低張,導致頭部和頸部不自主地向前傾斜。
症狀/ Symptoms
頸部肌張力異常最主要的症狀就是頭頸部的姿勢異常,依據患者所受影響的程度,而有不同輕重程度的扭轉或傾斜。一般來說,患者受牽連的方向越多,張力就越大,動作受限就越多。這些症狀的呈現因人而異,並且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
過去,由於診斷上僅著重於頭頸部的動作障礙,因此忽略了許多頸部肌張力異常患者的其他症狀;其次,由於個體間症狀呈現的變異性極高,在複雜的表象中似乎難以找到一些明確的共通性。這樣的侷限源自於對肌張力異常的理解,事實上,新的研究方向顯示肌張力異常不僅是單純的動作障礙,除了神經系統的功能不佳之外,左右半腦、呼吸、眼球追蹤等功能也可能出現問題。這樣的新理解如同一個傘狀結構,納入多種可能的症狀,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肌張力異常的多樣性。以下將症狀分為『頭頸部』和『其他』兩大類,列舉常見的頸部肌張力異常症狀。
頭頸部
-
異常的頭部姿勢:不自主的肌肉收縮會導致頭部以各種方式扭曲或轉動,請參考上面四種頸部肌張力異常形式。患者可能呈現單一形式,或是結合兩至三種形式的組合。
-
頭頸部活動範圍受限:患者可能會發現難以自由轉動頭部和頸部,或是一側的活動範圍小於另一側。
-
頸部僵硬:頸部僵硬是許多患者最初開始的症狀之一,之後才衍生出其他頭頸部症狀。
-
疼痛:疼痛在頸部肌張力異常中很常見,疼痛的範圍和程度因人而異,可能是輕微的不適感或甚至是劇烈疼痛,其範圍從頸肩部延伸至背部。
-
頭痛:頸部肌張力異常也會引起頭痛,有些患者可能因長期肌肉持續收縮而導致頭痛,有些患者則會有偏頭痛,其強度因個體而有所不同。
-
頭部震顫或抽搐:可能是間歇性或持續性,其程度和頻率依個體而有所不同,並且可能因壓力或疲勞等因素而加重。
-
肩膀抬高:由於一側頸部肌肉收縮較多,因而導致兩側肩膀一高一低。
其他
-
視覺:雖將視覺列在其他症狀,但它卻是核心要觀察的症狀之一,因為它不但可以反應大腦的功能,也可能是影響頭頸部症狀的主因。視覺的主要症狀可以觀察眼球活動的範圍,以及眼球追蹤的功能是否正常,有些患者甚至會合併出現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的症狀。
-
吞嚥/ 說話/ 面部肌肉:有些患者會結合口頷部的肌張力異常(Oromandibular Dystonia),出現吞嚥困難或是說話不清楚,或甚至是聲帶痙攣(Spasmodic Dysphonia)的症狀。有些患者會出現面部肌肉難以控制的症狀,或是結合梅傑綜合症(Meige Syndrome,主要影響眼睛、下巴、、下巴、舌頭和下半臉部的肌肉)。
-
上肢:由於頸部肌張力異常也會影響到背部肌肉,頸肩部肌肉的張力不均衡也可能引發上肢肌張力異常(Upper Limb Dystonia),肩部聳起無法放鬆或是手部痙攣。
-
呼吸:在肌張力異常的患者中,呼吸困難是常見的症狀之一,許多患者會出現橫膈膜不自主收縮的問題。呼吸困難不僅可能引發痙攣,還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的平衡,導致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
-
注意力:一些患者也會出現大腦功能的缺損,像是注意力變差,無法專心。
-
社交:由於擔心自身姿勢怪異,引發他人側目,導致許多患者降低社交的頻率;或是有些患者在面對人群時,較容易觸發症狀,因而選擇減少社交。
治療/ Treatment
頸部肌張力異常的理想治療,需仰賴跨專業團隊,包含神經科醫師、運動專家、物理治療師、心理諮商師及外科醫師,以利於為每位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以下分爲兩個區塊,先列舉目前頸部肌張力異常的各類治療方式,其次,介紹專門為肌張力異常而發展出的神經可塑性動作訓練。
頸部肌張力異常是一種複雜的神經動作障礙,由於致病機轉至今仍不明,因此在治療上一直都難以突破。傳統上,大多數的治療集中在症狀管理,頭頸部扭轉和姿勢異常成為主要的治療標的,注射肉毒桿菌成為目前主流的治療選擇。肉毒桿菌是一種神經毒素,注射到受影響的肌肉中,可以減弱肌肉收縮,並減少肌肉痙攣。肉毒桿菌的效果通常可持續三到四個月,需要重複注射以維持療效。雖然,從1980年代就開始採用肉毒桿菌來治療肌張力異常,但其治療成效仍有所侷限,有些患者注射後能減緩症狀,但也有些患者對此反應不良,或甚至沒有任何改善,這樣的現象可能與注射的位置和劑量、個體差異、副作用或抗體產生相關。除此之外,僅針對肌肉張力的症狀治療,忽略了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其他相關因素,這可能過度簡化了肌張力異常源於神經系統病灶的複雜性。
以手術來治療肌張力異常,最早是由神經切斷術開始,透過切斷控制肌肉活動的神經來治療肌肉痙攣。其後,隨著深腦刺激(DBS)在帕金森氏症治療中取得成功,這項技術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被應用於肌張力異常的治療。深腦刺激手術通過在大腦特定區域植入電極,利用電刺激調節異常神經活動,進而改善肌張力異常的症狀。不過,侵入性手術自然有其風險,再加上費用甚高,並非人人可負擔。因此,通常建議患者先嘗試其他非侵入性療法,若治療效果不佳,再進一步考慮手術治療。
針對頸部肌張力異常的治療,上述這兩項治療方式已實施數十年以上,但治療成效仍未有突破性的進展。因應治療的困境,多數患者會自行結合許多所謂的『輔助』療法來減緩症狀。由於每位患者對這些輔助療法的反應不一,因此只能多方嘗試,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方式。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輔助療法,供患者參考。
口服藥物:目前沒有任何一種針對肌張力異常的口服藥物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通常醫生會視患者狀況,給予下列幾種藥物:抗膽鹼、鎮靜、抗痙攣、肌肉鬆弛劑、調整多巴胺的藥物。在服藥之前,患者需特別注意口服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物理治療:幫助改善活動範圍、靈活性、頸部肌肉力量、姿勢、平衡和協調性,同時減輕疼痛和不適。
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調節氣血運行,達到緩解疼痛、放鬆肌肉的效果。
身體結構的療法:中西醫整脊、結構治療、顱薦椎療法等。近年來,有治療師嘗試透過調整顳顎關節來改善肌張力異常的症狀。
身心療法:費登奎斯和亞歷山大技巧。透過身體探索,提升覺察力與動作的靈活性。
水指壓(Watsu):以英文「Water」與日文「Shiatsu (指壓)」結合而成,它融合了日本指壓的原理和在溫水中漂浮的放鬆效果。
自律神經調節:針對失調的自律神經進行調節,藉此改善動作控制。
法里亞斯技巧—神經可塑性動作訓練
第一個專門為原發性肌張力異常而設計的全面性治療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治療?
儘管治療方式眾多,但頸部肌張力異常的治療效果一直不盡理想。究其原因,可能在於:一方面,致病機制尚不明確,導致理論基礎不夠全面;另一方面,過度聚焦於頸部的症狀,而忽略其他可能引發動作障礙的原因。綜觀過去的治療方式,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治療多是以單一方向切入,像是僅針對頸部肌肉的症狀治療,或是認為這個疾病單純是由身體結構排列不佳而導致。顯然,單一方向的治療是不足的,我們需要一個能更廣泛涵蓋頸部肌張力異常多樣性的治療,但在此之前,我們也需要一個更完整的理論基礎,能夠描繪出更完整的患者全貌。
什麼是法里亞斯技巧?
法里亞斯技巧(The Farias Technique)是第一個專門為原發性肌張力異常所設計的治療方式。法里亞斯博士基於治療數千位肌張力異常患者的臨床經驗,從大量的樣本中建立完整的患者群像,結合神經科學的知識,發展出此全新的治療方法。此技巧獨特之處在於:對肌張力異常這個疾病的認知以及核心概念。它不僅關注外顯的動作障礙,更深入理解肌張力異常對大腦功能和神經系統的影響。因此,治療方式並不侷限於動作訓練,還包含改善大腦功能及平衡神經系統狀態的訓練。
以神經可塑性為基礎的動作訓練
法里亞斯技巧是以動作訓練為基礎的療法,與其他動作療法的差異在於:它不只是限制代償的動作,而是透過神經可塑性和神經科學的基礎,幫助患者強化大腦抑制能力,從而恢復運動控制功能。法里亞斯博士從眾多的肌張力異常案例中發現,通常只有特定的神經和肌肉受到影響,他從中歸納出一些動作模式,並針對這些模式設計出簡單而有效的訓練。這些練習往往不是複雜的動作,而是非常簡單、基礎的動作,但卻是肌張力異常長期復健的基石。
應用在頸部肌張力異常的特色為何?
法里亞斯技巧跟過去的治療,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對頸部肌張力異常的認知。法里亞斯博士根據他的臨床經驗,發現引發頸部肌張力異常的因素並非單一,包含眼球追蹤、神經系統平衡、感覺異常、左右半腦平衡、大腦功能等,都可能是引發頸部動作異常的原因。因此,他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切入,提供全面、複合式的治療方式,從增進大腦和神經系統功能,到針對脊椎和頸部的活動,以及與原始反射相結合的動作訓練,讓患者能從多方面尋找適合的復健方式。法里亞斯博士的神經可塑性動作療法為頸部肌張力異常的治療提供新的視角,它不僅是症狀管理,更是運用大腦與生俱來的適應和重組能力,來解決肌張力異常的根本原因。
頸部肌張力異常的常見問答
Cervical Dystonia FAQ
您是否也有相同的疑問?
我們蒐集了患者最想知道的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肌張力異常會痊癒嗎?
談到疾病,我們常使用「治癒」(cure)和「康復」(recover)這兩個詞。前者意指疾病或病症的完全消除,後者則指從疾病或傷害中恢復健康或正常狀態。對於肌張力異常,更適用「康復」一詞,因為多數患者恢復的程度不一,甚至有些患者在功能完全恢復後又復發。因此,單以「治癒」與否來評斷並不符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至於「康復」的程度,很難有統一標準,這取決於患者執行任務的需求。舉例來說,一位電競選手需要的鍵盤操作速度,就遠高於一般人的打字需求,他們對康復程度的要求自然也不同。
復健需要花多久時間?
每一位患者所需要的時間皆不同,由於牽涉的參數很多,所以難以預測。有一些患者可以完全恢復,有一些患者需要長時間慢慢恢復或與其共存。一般來說,復健的時間最短需要半年到一年,多數患者都需要數年才慢慢恢復功能。
這是一個因為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疾病嗎?
肌張力異常的成因複雜,但核心問題在於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控制運動功能的部分發生了異常。雖然情緒因素可能加重症狀,但並非病因。對患者而言,失去日常生活或是職業的能力是很大的衝擊,產生情緒困擾是常見的反應,將病因歸咎於患者的情緒問題是不適當的。
壓力大會影響到症狀嗎?
壓力管理是肌張力異常復健的重要環節,因為壓力一大,症狀就會更嚴重。壓力承受度因人而異,要如何辨別自己可承受的壓力界線,以及學習如何釋放壓力,是肌張力異常患者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舉例來說,有些頸部肌張力異常的患者在面對人群或是社交場合時,症狀會變得更嚴重,而獨處時症狀則減輕。因此,尋找適合自身的生活模式和壓力應對方法,是復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休息會不會變好?
一般來說,多數患者的症狀並不會因為休息而改善。舉例來說,一些患者即使數年未演奏,但只要一拿起樂器,症狀就會立刻出現。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因為休息而獲得改善,特別是一些初期出現症狀的患者,在神經線路尚未確立前就立刻採取休息,因而減緩了錯誤神經線路的建立。
異常的動作是一種壞習慣嗎?
肌張力異常不是一種壞習慣,而是原先的動作路徑被掌管生存與否的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所取代。原始反射由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腦幹和脊髓)來控制,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不需經過大腦皮層處理,反應速度極快。當大腦無法有效抑制原始反射時,這條短路徑便會被優先使用,進而取代儲存在大腦皮質中的精細動作記憶。因此,肌張力異常復健的目標在抑制短路徑,從而恢復過去儲存的動作路徑。
該如何改善大腦和神經系統呢?
冥想、呼吸練習、運動、親近大自然等,都有助於改善大腦功能和神經系統。此外,舞蹈、打鼓、太極、瑜伽等,也對身心平衡很有幫助。每個人對於這些活動的反應都不同,試著找到自己喜歡和對自己有幫助的方式。
為什麼有些人戴帽子或圍巾會有幫助?
因為戴帽子或圍巾會增進感覺,大腦感覺的更好就越能控制動作。許多肌張力異常患者會出現程度不一的身體失認症(Agnosia),當感覺神經的訊號比較弱,就會影響到運動神經的控制。因此,用觸摸或是感覺花招(sensory trick)來增進感覺,都是患者可以嘗試的方式。
症狀改變或是擴及其他部位該怎麼辦?
症狀改變是常見的現象。人體具有代償機制,當肌肉或神經功能不佳時,身體會試圖調整,因此可能導致原有的症狀改變,或出現新的症狀。此外,有些患者本來只有頸部出現症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可能出現其他身體部位的症狀。當大腦的抑制運動的能力不足時,肌張力異常的症狀就會加劇,甚至影響到其他身體部位。先別慌張,及時諮詢您的治療師,針對不同的症狀和狀況,治療師會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該如何面對症狀反覆?
症狀的起伏是常見現象。症狀會隨著每日身體狀況而變動,可能影響因素包含:疲勞、睡眠、壓力、消化、感染、發炎以及荷爾蒙波動。這些因素彼此互相關聯,並且會影響大腦抑制運動的能力。因此,不必過度在意每日的症狀小起伏,應該著眼於長期復健的曲線,只要曲線持續向上,受限的活動範圍逐漸改善,就不用過於擔心。但是,若發生劇烈的症狀變化,仍建議及時尋求醫療協助。
復健/ 康復訓練的建議
Rehabilitation Tips
For Cervical Dystonia

診斷
準確診斷頸部肌肉緊繃的成因至關重要,因為多種神經系統疾病都可能導致此症狀。若您懷疑自己罹患頸部肌張力異常,請務必尋求及時的醫學評估。神經科醫師和運動障礙專家會進行詳細檢查,包括症狀評估、病史回顧和神經學檢查,以做出準確診斷。正確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基石,誤診不僅浪費時間,更可能延誤治療並造成患者身心壓力。
神經內科醫生
理解
對疾病的理解,決定了我們如何面對它。過去,肌張力異常被視為無法醫治的疾病,如今,新的認知將為你帶來嶄新的視野。唯有深入理解,才能為自己量身打造合適的復健計畫。若想更全面地認識肌張力異常,從動作、大腦狀態到神經系統,推薦您閱讀法里亞斯博士的著作《無限》。

治療
1. 非侵入、安全、不會造成損傷的療法優先。
2. 選擇經驗豐富的治療師:缺乏相關知識、觀察力的治療師,或是僅以一般復健方式來指導患者,可能適得其反。
3. 治療方式要視階段有所調整:肌張力異常的症狀會隨著代償而變化,需要定期與治療師諮詢,適時調整治療方案。
4. 治療的方式應從多方面進行,僅用單一方式來治療所有病患是不適合的,成功的復健需要依照個體而設計。
Dystonia Recovery Program

與陳恩加博士預約
建議
1. 不要過度執著於脖子的練習:斜頸症患者常因症狀集中於頸部,而過度執著於頸部運動。然而,頸部結構複雜,過度或不當的練習可能導致損傷。建議以輕柔的動作活動頸部,逐步增加活動範圍,才是安全有效的復健方式。
2. 要「動」才能減緩僵硬:疼痛或活動受限,常使患者不自覺維持固定姿勢,這可能會加重特定肌肉的壓力,引發更多疼痛。即使活動範圍有限,適度且規律的動態活動,能幫助舒緩肌肉緊繃,促進血液循環。即使能動的範圍不大,微小的活動也會有幫助。
3. 有氧運動,如快走、跑步和游泳,對於斜頸症患者的復健有顯著助益。這些運動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更能增加頸椎及全身的活動範圍。患者可以在快走和跑步之間,選擇較為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身體活動受限範圍較多的患者,可以選擇阻力較小的水中步行。
4. 呼吸練習對於神經系統有顯著的幫助:肌張力異常不僅影響動作,更可能伴隨神經系統及左右腦功能失衡的問題。呼吸練習能有效平衡自律神經,吸氣時活化交感神經,吐氣時則啟動副交感神經。此外,呼吸練習能增加大腦血流量,促進神經元新生,有助於改善神經系統功能。
5. 精確才是重點,練習不是多就好:肌張力異常的訓練重點在於精確度而非重複次數,因為我們訓練的是神經線路,而非單純的肌肉。有時過多的練習,反而會讓神經系統過度疲勞,進而產生反效果。在練習方面,建議將長時間的練習切分為短時間、數次的練習。
6. 均衡飲食,遠離發炎!腸道與大腦息息相關,飲食均衡是維繫「腸腦軸」健康的關鍵。除此之外,還要遠離會引起發炎的食物,常見引起肌張力異常患者的發炎的食物是麩質和乳糖。
7. 壓力和生活的管理:壓力越高,症狀就越多。每個人對於壓力的承受度和感知都不同,了解自己能承受的壓力範圍是復健很重要的一環。
8. 「休息」也是一種練習策略:將適當的休息、安定身心也視為是一種練習策略,不要過度練習。
9. 不要過度預期,給自己壓力:肌張力異常的復健本來就是上下起伏的,只要長期方向往上就好。每天都是不一樣的,觀察它就好!
10. 睡個午覺吧!就像電腦需要休眠充電,大腦也需要休息才能恢復功能。適時的休息能幫助肌張力異常患者緩解痙攣。
心理支持
肌張力異常的患者在生活上有許多的考驗,每天不但要面對如影隨形的症狀,還要接受別人異樣的眼光,以及大眾對這個疾病的不理解。由於目前肌張力異常的治療並沒有明確的治療程序,許多治療方式仍屬試驗階段,面對未知的復健,資訊不明也常讓患者感到無所適從。尋求心理諮商,或是加入病友的社團、互助團體,都能為患者提供支持,陪伴他們走過漫長的復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