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恩加 肌張力異常訓練師/ 北藝大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恩加是台灣出生的小提琴演奏博士,也是目前亞洲唯一的肌張力異常訓練師。她師承肌張力異常權威法里亞斯博士,且是首位取得法里亞斯技巧認證的訓練師,同時也是肌張力異常專書《無限》的中文譯者。
在動作訓練結束後的一個月,我通常會再跟客戶聯絡一次,詢問他們有沒有什麼問題,身體狀況如何;除了這些『表象』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隱藏在我心裏的問題:『你過的好嗎?』
這看似是個蠢問題,當患者在面對肌張力異常的時候,怎麼可能會好;但我真正想問的並不是如打招呼般的問候,而是在心理、生理的層面上,你有沒有讓自己過的好?!
過去,肌張力異常因為找不到生物標記(biological marker) ,因而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問題(特別是在音樂家的族群);然而,目前最新的研究似乎有些進展,研究者已從核磁共振的影像中,找出健康大腦和肌張力異常大腦的不同之處,而這樣的生物標記將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它說明了肌張力異常不只是一種動作障礙或是心理問題,而是一種大腦的神經缺損[1]。
引發肌張力異常的因素很多,許多患者在發病之前,遭遇重大的情緒創傷,另外也有一些患者並沒有明顯的引發因素,但不論如何,某些因素造成大腦的神經缺損,導致兩個半腦之間出現不平衡的狀態,因而使得患者無法控制動作。
假如我們接受肌張力異常是一種大腦缺損,那我們看待它的眼光將會截然不同。試想,當我們面對中風的患者,沒有人會苛責他們,因為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由於腦部出現問題所造成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過去由於沒有生物標記,肌張力異常經常被視為是心理問題;患者在就診時既得不到治療上的援助,還要肩負著沈重的心理壓力,認為這些問題可能是由自己造成的,這一連串的困境成為肌張力異常患者復原的最大障礙。
在網路的肌張力異常論壇中,最能引起大家目光的問題就是『你痊癒了嗎?』『你多久好的?』,大家在尋求希望的同時,往往將真實淹沒在越短越好的數字中。沒有人在意患者是否還深陷在被引發情緒創傷的事件中,沒有人在意患者需要承擔的生活壓力和責任,沒有人看到患者真實的生活狀態。
假如我們接受肌張力異常是由於兩個半腦間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我們的復健將不會僅限於單一層面,而應該朝向全面性的生活調整,因為無論是睡眠、休息、飲食、情緒、運動各個層面都會影響到大腦的狀態。動作訓練能夠刺激休眠的神經線路恢復功能,活動到身體兩側的運動可以促進左右側半腦間的平衡,規律的飲食和睡眠能讓大腦恢復活力。此外,遠離壓力的生活能讓大腦有更多力氣去處理動作的控制,而不會一直卡在高度過敏的狀態;當患者處於壓力狀態下,運動功能的控制必然會降低。
試著在繁忙的生活中,調整生活的優先順序,將自己擺在前面;盡量讓自己遠離壓力的環境,並且學習卸下不必要的壓力;多給自己一點時間休息,讓吵雜的大腦安靜下來。放下自己能夠克服一切的執著,接受這是一個大腦的問題,而不只是單純的動作問題。
在肌張力異常的復健路上,學習放過自己~
[1] https://hms.harvard.edu/news/detecting-dystonia?fbclid=IwAR21c1peFM3ljQ2ncFycTMShKVaC7mfSGjB_8mWMRQj9V_ONI-cy0tcAmeM